亚马逊云服务(AWS)近日发布了全新 AI 驱动的集成开发环境(IDE)——Kiro,并于 2025 年 7 月 14 日开启预览。该项目背后的亚马逊团队致力于弥合快速 AI 生成软件原型与需要正式规范、全面测试和持续文档的生产级系统之间的差距。正如 Kiro 官网所言,其目标是实现从“凭感觉编程”到“可行代码”的转变。
Kiro 引入了革命性的规范驱动开发方法论,将创意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速度转化为生产级系统。过去需求分散、实现路径不明、规划与编码反复拉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。这一方法专门解决了所谓“凭感觉编程”的问题——即开发者用自然语言与 AI 助手沟通需求,像结对编程一样协作,甚至让 AI 完成大部分工作。
据官方文档介绍,Kiro 的核心差异化在于对“规范(specs)”的使用。规范被定义在三个 Markdown 文件中:requirements.md、design.md 和 tasks.md。需求文件采用 EARS(简易需求语法方法),这是由劳斯莱斯开发的文本需求约束机制。设计文档描述应用的技术栈与架构,任务清单则罗列了从设计到部署所需的各项实施步骤。
Kiro 通过与 AI 智能体集成,执行规范驱动的编码任务,凸显了自主软件在企业中的日益重要作用。Kiro 提供了面向文件的智能体聊天功能,且可连接外部开源工具。尽管智能体现在可持续更长时间运行,但仍需定期由人工监督。
这些内容可被转化为 Kiro 的任务及子任务,由智能体分派给编码智能体。每个任务都包含需求、实现、可访问性和测试等细节。开发者可以逐步跟进并检查工作,避免遗漏。“Kiro 的规范会与不断演进的代码库保持同步。开发者既可通过编写代码更新规范,也可通过更新规范刷新任务。”AWS 产品负责人 Nikhil Swaminathan 与开发体验及智能体副总裁 Deepak Singh 在博客中写道。
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,代码及智能体的整个流程都被完整记录,没有遗漏,开发者可以全局把控应用或功能的构建过程,并在任何实际开发前从需求视角进行引导。亚马逊表示,这消除了“凭感觉编程”常见的高成本反复沟通。
亚马逊 CEO Andy Jassy 在 X 平台发文称,Kiro“有望彻底改变开发者构建软件的方式”。Kiro 的发布正值谷歌宣布以 24 亿美元技术授权协议收购 AI 编码软件初创公司 Windsurf 部分员工之后。谷歌表示,计划让 Gemini AI 模型对开发者更具实用价值。亚马逊和谷歌正加速布局“凭感觉编程”领域,即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指导计算机生成软件。
Kiro 是一款独立 IDE,虽然属于 AWS 产品,但据 AWS AI 开发者布道师 Nathan Peck 介绍,其定位“与 AWS 核心服务略有区隔”。用户无需 AWS 账号,可通过 Google 或 GitHub 登录使用。Kiro 的目标是“在 AWS 之外拥有独特身份”,以吸引其他平台的开发者。Kiro 拥有独立网站,About 页面显示其由 AWS 内部一支小型、极具主见的团队打造和运营。预览期间免费,未来将提供每月 50 次智能体交互的免费套餐,Pro 账户每用户每月 19 美元(含 1000 次交互),Pro+ 账户每月 39 美元(含 3000 次交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