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正迎来关键时刻。DeepSeek和Qwen等公司展现出与西方同行相媲美甚至超越的能力,挑战了长期由美国企业主导的AI格局。
DeepSeek于2024年底发布的V3模型,凭借其在通用语言和推理基准测试中的表现,令AI研究人员印象深刻。多项基准测试显示,DeepSeek-V3的表现优于Meta的Llama 3.1,并可与行业领先者Anthropic的Claude 3.5 Sonnet相匹敌。2025年1月,DeepSeek又推出了专注于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开源模型DeepSeek-R1,进一步展示了中国AI的进步。
DeepSeek的成就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高效的成本控制。尽管具体数据存在争议,DeepSeek最初宣称其V3模型仅耗资约560万美元、使用约2000块Nvidia H800 GPU进行训练——远低于西方同类模型。这种成本效率,无论是通过创新架构、算法改进还是其他手段实现,都预示着先进AI开发经济学可能发生转变。
中国AI的进步源于多年的战略规划与投资。2017年发布的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将AI确立为国家优先事项,并由各省市制定实施蓝图,配合国家资本支持的风险投资。这一协同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:2022-2023年间,中国占全球AI授权专利的61-70%,而美国约为21%。
然而,数量并不等同于质量。美国AI专利的平均被引用次数(13.18次)几乎是中国专利(1.90次)的七倍,显示其国际影响力更大。此外,中国AI专利中仅约7%在海外申请,全球相关性仍存疑问。
中国的监管环境也为AI发展提供了助力。中国企业受益于相对灵活的监管政策,为AI初创公司创新提供了空间,但仍需应对政府对内容的管控。
随着竞争加剧,中美两国持续加大在AI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上的投入。未来,AI主导权之争将对科技领导力、经济增长及国家安全产生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