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德公司近日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人工智能战略的重磅分析,揭示了北京在2030年前主导全球AI进程中所具备的优势与脆弱环节。
这份题为《全栈:中国不断演变的AI产业政策》的报告由Kyle Chan、Gregory Smith、Jimmy Goodrich、Gerard DiPippo和Konstantin F. Pilz等研究人员于2025年6月撰写。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如何在AI全技术栈——从半导体芯片到应用层——部署产业政策工具。
研究人员认为,中国的AI产业政策有望加速其快速进步,尤其是在科研支持、人才培养、算力资源补贴和应用推广等方面。中国AI模型正逐步缩小与美国顶尖模型的性能差距,AI在中国的应用也在电动汽车、机器人、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迅速增长。
然而,报告也指出了中国AI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。目前,中国仅掌握全球AI算力总量的约15%,而美国则高达75%。这反映出中国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巨大短板,国家支持正试图弥补这一差距。报告认为,北京对高校和国有AI实验室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,是中国AI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。
报告强调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中国对外国技术的依赖。在2025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,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“自立自强”,打造“自主可控”的AI软硬件生态。北京正大力扶持国产替代方案,如华为昇腾系列等GPU,但其在性能和产量上仍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。这种对数量更少、性能更弱芯片的依赖,迫使中国企业对算力进行配给,限制了训练和模型部署的规模和频次。
为绕过美国出口管制,中国AI企业采取了多种策略,包括芯片囤积、走私,以及在墨西哥、马来西亚等全球各地建设数据中心。 尽管国家支持提升了中国AI的竞争力并加速了进展,但美国出口管制和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可能制约行业增长。报告最终认为,在国家扶持与民营创新的双轮驱动下,中国AI发展有望继续与美国保持激烈竞争。
报告指出,中国政策制定者并非单纯追求“赢得通用人工智能(AGI)竞赛”(尽管部分中国科技公司有此目标),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世界领先且具韧性的AI产业,以推动全经济领域的生产力提升,尤其聚焦于机器人、工业自动化等“硬科技”应用。 这一战略体现了中国通过AI实现技术自立和经济转型的长期愿景。